什么是团队协同作战?什么是心内、心外联手挑战高风险疑难杂症?日前,青岛阜外导管室上演的惊心一幕展示了医院的团队力量和整体实力。
当天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心内科专家、北京阜外教授窦克非说,“如果现场没有心外科同仁的保驾护航,这台介入治疗很难开展。”
地点:医院导管室
时间:2011年11月4日上午9:00
不同以往,今天不仅心内科专家教授悉数到场,医院心外科专家、北京阜外教授凤玮主任和麻醉科的医生护士也意外地出现在这里。大家身穿手术服,面色凝重,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造影监控仪播放的实时画面上。
此刻,导管室里异常沉静,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的声音。透过监控玻璃,记者看到一墙之隔的机房里,心内科专家、北京阜外教授窦克非正在为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做心脏介入治疗。距离手术台2米远的地方,摆放着床旁开胸包和麻醉机等急救设备。显然,心外科已然进入了“备战”状态,一旦介入治疗出现意外,他们将为病人实施急诊搭桥手术。这阵势,在平时并不多见。
手术台上的老人今年74岁。两个月前,老人在外院做了一次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撕裂,右冠状动脉远端急性闭塞,心脏骤停,置入支架在血管弯曲处被迫释放,加之老人血管钙化严重,使本来就不乐观的病情更加雪上加霜。
毋容置疑,老人需再次进行介入治疗,但前期手术的不成功已经给后期治疗设下障碍、埋下伏笔。老人再次进行介入治疗充满危险,随时可能出现血管穿破,支架脱落,形成血栓,危及生命。而单纯为此开胸进行右冠状动脉搭桥术又损伤太大。
自身血管的特殊性和手术的高风险让老人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吃了不少“闭门羹”。最后,奔着青岛阜外的名气而来,患者及家属再三恳请阜外专家为其实施介入治疗,他们相信阜外的技术,更渴望改善老人的生活。
面对患者的信任和期待,心脏中心默默扛起了责任和重托。他们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共享心内、心外技术资源,专家教授打破学科壁垒,集体会诊,集体研究治疗方案。最终确定——在心包开窗、床旁开胸、体外循环的技术支撑下,在心外科随时待命、现场准备为病人实施紧急开胸搭桥的保护下,开展介入治疗,确保病人生命安全,让病人受益最大、风险最小。
手术台上,老人安详地躺着。站在台前的窦克非教授注意力高度集中,他双眼紧盯前方监控仪上的实时画面,时刻关注着血管里导丝的走向;而双手则小心翼翼地向前推动着导丝,每前进一步都谨小慎微,每推送一下都如履薄冰……
正如术前设想的一样,手术充满了艰辛。当穿行在血管里的导丝行进至右冠状动脉远端时,监控仪上突然显示原来90%闭塞的血管病变为100%闭塞,窦克非的心咯噔了一下。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监控画面将再也看不到血管路径了,只能完全靠手上的感觉和监控画面上显示的导丝端部变形来判断推进方向。
此刻,一直守候在监控室的外科专家们也屏住了呼吸。大家心里非常清楚,介入治疗一旦失败,血管破裂,病人15秒-30秒内就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实施床旁开胸手术。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窦克非教授全神贯注,沉着应对。20分钟后,监控画面上显示手术成功,支架成功置入,事前做出的最坏设想没有发生,老人转危为安,导管室里一片欢腾。
窦克非兴奋地走出手术室,脱下铅衣,与一直守候在此的外科专家凤玮教授击掌祝贺。“救死扶伤”四个字在他们的振臂一击中变得愈加厚重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