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医问药  > 疾病自诊
全球抗疟药产业优势升级
诺华低价之策

  药方:蒿甲醚+本芴醇

  诺华一直以其国际标准运作优势立于公立市场的“鳌头”。2008年,诺华销售复方蒿甲醚的总销售金额估计可达到1亿美元以上,如按照WHO的统计,公立市场采购数超过7600万人份,其中儿童剂型达到6900万人份以上。这一数量与2004年相比数量上增加了700%,但目前仍然没有达到诺华和中方企业为向公立市场供货而扩大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大约还相差30%左右。

  诺华今年正式上市的儿童分散片剂型是第一只儿童“友好型”甜味ACT药物,由诺华和MMV自2005年合作开发。该药完全克服了ACT这类药品中的苦味,2月27日已通过WHO的预认证,并且诺华依然维持此儿童剂型的低价政策,即每人份0.37美元,预计此药在约80%的儿童用药市场会被医生强烈推荐,因为目前还没有其他药品可以替代。复方蒿甲醚本身是一只很好的药品,而且诺华又倚靠这个惟一的儿童甜味分散片剂型上市,必然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估计2009年,诺华的复方蒿甲醚销售人份数量会因儿童剂型的畅销而有所提高。

  4月8日,FDA正式批准复方蒿甲醚在美国销售,不仅是中国原创药品的一个“里程碑”,对这一药品也是利好消息。

  赛诺菲-安万特放弃专利

  药方:青蒿琥酯+阿莫地喹

  法国赛诺菲-安万特的固定比例药品AS+AQ(青蒿琥酯+阿莫地喹)已经上市,这是通过WHO预认证的同组方药品中惟一一只固定比例药物。将青蒿琥酯和阿莫地喹进行组合后,患者的依从性更好,由此可见,未来该药将可替代该组方的配伍用药。

  由于没有专利保护,所以,这种复方制剂已经由中国、印度等多家企业生产。但中国惟一通过WHO预认证的桂林南药的AS+AQ药品还未有获得中国的新药审批。桂林南药的公告显示,其他配伍剂型的青蒿类药品2008年的销售金额仅为1600万美元,但这在中国已经是佼佼者了。所以,目前桂林南药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其复方制剂的上市时间表上,否则其市场份额将会被赛诺菲-安万特夺走。

  同时,由于这一组方的产品已经有很多印度企业通过了WHO预认证,可见竞争早已开始。据2008年WHO的统计资料,印度销售AS+AQ达到4700万人份,桂林南药为1350万人份(还销售了39万人份的青蒿琥酯+周效磺胺),而赛诺菲-安万特销售的AS+AQ仅为5万人份。

  华立突围之旅

  药方: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2004年,华立就与瑞士抗疟药物基金会(MMV)展开医药合作,但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据了解,目前华立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已经由意大利公司生产并以新的品牌销售,美国辉瑞公司介入非洲市场开拓,估计离WHO推荐这一组方的日子也不会很远。

  而华立的品牌药“科泰复”目前在非洲的销售有些低沉,估计今年的销售数量难有惊喜,其中原因估计是资本运作方式问题,使这一中国名气比较大的原创产品遭遇到了难题,有称是由于不能快速回款而遭到冷遇,华立年报预告也证明这一点,其预计,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扭亏,但全年净利润不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原因包括青蒿素原料药产业两年来大幅波动等。但目前销售价格已较上年同期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同时,公司正大力控制原材料采购成本,销售毛利同比上升。

  昆药和新南方达标之重

  药方:ARCO和Artequick

  这两家企业的药品都属于中国科学家的原创药品组方,昆药的药品“ARCO”由于具有“每天仅需服用一次”的独特竞争优势,被国际一些专家认为是目前使用的ACT药品未来的替代者。

  但昆药目前还是采取老的市场运作方式,没有按照国际要求进行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基本上是利用国内的研究资料,到国外一些国家去办理注册,并按各国的要求分别进行独立的临床试验,现在是否正在争取WHO预认证还不了解。但即使通过预认证,其组方的研发结果也要得到WHO认可和推荐,如果不被推荐,世界相关机构也不会进行采购。目前,昆药不断在市场上进行低层次的推广,实际上是对这只药品未来的作用有所损害。估计ARCO今年在私人市场上的销售数量应该在100万人份左右。按照昆药的年报称,2008年,昆药的净利润近4300万元,国外销售(包括向诺华提供原料)收入约为1.5亿元,销售收入下降29.5%,主要原因是诺华采购数量下降和价格下降(诺华正在消耗库存)。

  广州新南方生产的青蒿素复方Artequick(粤特快)是根据李国桥教授提出的“在非洲开展全民服药的快速灭源灭疟”方法而在外国应用的(在柬埔寨和越南市场逐步被挤出),尽管这个方法曾被国外一些专家所质疑,但项目自2007年底开始以来,科摩罗一个数万人的岛上,疟疾死亡率已经降为零,而且原虫携带率从原来的94%下降到1%,这样的结果还是很吸引眼球的,特别是死亡率降为零这一点是所有公立市场项目都没有实现的目标。

  昆药和新南方的产品还有很多研发工作要做,估计要达到国际标准大概需要3~5年。

  观察

  应借力国际基金及优势整合

  目前,全球支持抗疟疾的基金很多,每年至少达到30亿美元,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国际一些研究院所和相关制药企业与各大型基金会积极沟通,配合研究,都赢得了巨额的支持。但我国药企似乎还是“独善其身”,有拿着“原创”牌匾只顾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迹象,完全忽视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和采购补贴机制。

  中国桂林南药、昆药、华立和新南方的抗疟药都没有国外专利,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任何企业都可以仿制;中国企业除了在蒿甲醚注射剂和复方蒿甲醚与国外制药企业开展了比较成功的合作外,就再没有听到有其他企业与国际组织、基金会和制药公司开展合作的消息(桂林南药也曾开展过,但结果一般),也没有争取到任何来自国外资金的支持。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像复方蒿甲醚这样成功的产品及其进行的国际合作,在现代中国来看是极为罕有的。复方蒿甲醚从药物本身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是成功的:一个中国专利,到全球申请并获得保护;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出高质量的药品;运用营销手段累计销售数量超过2.3亿人份。而且无论在提供原料药和收取专利使用费这两项合作的初衷都完全实现了。

  相关

  我国青蒿素产业优劣势探寻

  探讨我国土生土长的青蒿素产业发展状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很值得行业深思。

  虽然说青蒿类药属中国的“土特产”,但我国产青蒿类药物无论是原材料、生产、营销、整合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似乎均显得弱势。

  首先在原料方面“道地”优势已不明显。青蒿种植和青蒿素提取目前全球都在参与,我国的原料价格已经不能维系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估计能够对全球抗疟药补贴机制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青蒿种植和原料药价格了。特别是在2008年克林顿基金会与中国企业华立、彼迪正天签署的每公斤300美元的青蒿素价格,曾被业内认为是没有考虑农民利益的不可持续价格。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从今年青蒿种植规模来看就可以判断,农民对此价格并不买账。如果强行实施全球补贴机制,估计今年青蒿草的价格会上涨。

  在生产方面,非洲本地化生产也在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来自国际组织的支持,但其药品的质量目前都受到广泛的质疑。由于环球基金和WHO在采购药品的质量要求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这种差异从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实际上是质量问题,这一点环球基金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诟病。但不管怎样说都对我国青蒿产业形成很大的威胁。

  在企业整合方面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索。从产品线上,目前我国有3家企业:正在国际销售的桂林南药的产品,有可能在1年内进入采购目录的华立的产品,还有将在3~5年上市的昆药的产品,另外还有两种注射剂,从产品线上看是很完整的,但由于分散在3家企业,各自为政,没能形成合力。同时,在原料药资源方面,目前青蒿素生产企业仅剩下不超过20家,每家企业都是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状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国内企业多是在自相残杀。尽管每家企业都因为自己的优势而能获得国家资金的支持,但整体来看谁也做不大、做不强。如果我国药企能进行产品线与原料药领域的优势整合,其竞争力是不可小觑的。因为有了优势,我们才能撬动国际基金,获得与国际医药市场的平等对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