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适逢“黄金时代”

2000~2010年是世界专利药集中到期的一个阶段,而2007年则到达了顶峰,有35个畅销药专利到期,品种涵盖
溃疡病、
降血压、降血脂、抗菌、抗
肿瘤等多个领域,其市场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仿制药生产企业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然而,仿制药突飞猛进的脚步却在2008年慢了下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的12个月内,经审计的全球仿制药销售额为780亿美元,增幅仅为3.6%,2008年全球仿制药的销售额首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原因主要来源于三方面:激烈竞争带来的价格下降、政府医疗费用成本控制以及专利到期药物的不断减少。
回顾我国的仿制药市场,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也同样存在。
第一,仿制药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依然十分普遍。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97%为仿制药,中国制药工业产品销售额排前10位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占中国制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0%,而全球前10位制药企业占全球药品销售收入比重为42.28%,几乎是中国前10位制药企业市场集中度的4倍,这种产业格局决定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难以避免。
第二,政府对医疗开支的控制。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医疗保障的基本原则还是“低水平、广覆盖”,控制过快上涨的医药费用的问题依然十分迫切。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毫无疑问会增加仿制药的需求量,尤其是基层和农村患者的用药量,但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并且对于投标企业来说,如果能被基层医院药物采购,优惠的价格将是必须的条件之一。
第三,我们同样面临“无药可仿”的窘境。一方面是专利药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越来越严密,通过不断申请外围专利,不断发起侵权诉讼等手段延长专利期,另一方面,由于审批日趋严格,发现新化合物的难度也越来越高,致使新药上市的速度也在不断下降。
随着专利药的不断到期,仿制药市场也不断扩大。当专利到期药物的新增数目到达峰值,仿制药市场也将达到顶峰,并随着新增到期专利药物的不断减少,仿制药市场增速将趋缓,最终将进入一个平台期。
笔者以为,全球仿制药市场在经历一个快速成长期后,2010年前后很可能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平台期;“新医改”将带来我国仿制药市场扩容,2009~2011年随着我国全民医保的落实,我国仿制药市场将迎来一个快速增长期,2012年后增速将趋缓。
纵观我国仿制药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大致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群雄逐鹿”期,“多、小、散、乱”是其主要特征。我国有6000多家制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集中,也为无序竞争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三足鼎立”时期,与之相对应,“少、大、集、序”是其主要特征。对于仿制药生产企业来说,受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收购兼并将成为一种常态,最终一定会诞生数个大型制药集团,产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也逐步走向有序,少数仿制药生产企业开始向专利药企业过渡。
第三阶段,可称之为“海外征战”时期,“寡、巨、聚、一”为其主要特征。经过前一阶段的较量,国内少数大的制药集团的个体实力与跨国制药巨头相比,依然显得弱小,进一步的并购与联合将是必然的选择,最终将会产生3~5家超级制药集团,并具备与跨国制药巨头竞争的实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将是其主要目标。
目前,我国仿制药企业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对于处在这一阶段的仿制药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规模、品牌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
仿制药企业可以选择的发展战略主要有三个:第一,成本领先战略,通过并购或自营快速实现规模的扩张,以降低生产运营成本,靠质优价廉的产品系取胜;第二,差异化战略,仿制药企业由仿制为主,逐步转向仿创结合,最终转型为一个专利药生产企业,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胜;第三,聚焦战略,在一个细分市场或区域取得绝对优势,成为一家专科药生产企业或者区域性的强势企业,这三条路国内外都有成功的先例。
“新医改”为仿制药生产企业创造了一个快速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谁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3年机遇期,谁就能独立潮头,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