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药竞争力在于质量

有
专家认为,在国内普药产品竞争优势不可能一下子提升的情况下,提高质
量或是当前可选的路径之一。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向cGMP等高端认证标准看齐,通过着力提升企业的软硬件,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靠质量“守城”
自基本药物目录“民间版本”开始热炒以来,外资药企就已经委托一些专业咨询与研究机构对“非正式”目录进行研究,但研究的绝不仅局限于自己的产品是否进目录,而更多的是研究基本药物制度以及目录实施对自身产品的影响。
“因为外资药企看准了中国患者的品牌情结,在中国,品牌普药的销量要好于非品牌普药已经是多年的惯例。所以,真正赚钱的还是在品牌普药。”一位业内人士说。
对中国民族医药工业安全颇有研究的中国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也向记者表示,品牌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中,质量是首要因素。因此,本土药企应对外企进入普药领域,首先必须注重的关键环节是一定要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有效、可控。为达到上述目标,本土企业需重视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我们的GMP实际上与欧美还有一定差距,本土药企要与国外企业竞争,就必须对这方面加强投入。国内有的企业已经达到欧美的cGMP。达到这一标准,其实不是简单地为了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关键是通过达到欧美的cGMP来提高药品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水平。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我们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上加强对工艺技术、动态管理的投入,向高端认证迈进。”许铭如是说。
他同时提醒本土企业,患者不会注重你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就希望能用上最好的药物。内资企业要在这新一轮的格局调整中不断地成长起来,必须通过提高质量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将会失去优势。
借并购塑规模效应
据了解,去年新的《国家发改委定价药品目录》列入医保目录的非处方药价格已下放到各省级物价主管部门。这一做法,改变了以往医保甲类药品全部由国家定价,乙类药品由政府确定指导价,然后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浮动5%以内的规则。新的做法将引入竞争机制,并使药企能在征得当地物价部门同意后,根据市场行情直接调整价格。
有分析指出,引入这一机制,国家旨在让市场充分竞争,进而抑制药价虚高。在这一机制下,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将是竞争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普药,与其专利药到期、药品研发困难加剧有关外,希望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靠成本取胜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不少跨国药企正在凭借资本力,通过收购、获取专营销售许可等方式抢占高价普药市场。例如拜耳公司收购东盛“白加黑”品牌,就是希望借此成为中国OTC排名前10位公司。再如阿斯利康购买了美国Cubist Pharmaceuticals抗生素产品Cubicin的销售许可权后,在我国大力进行市场推广。
“目前中国的普药市场进入门槛太低,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兼并重组是必然趋势。这对有优势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机会,国内制药行业如果要取胜的话,集中度必须提高,规模效应必须上去。”一位药企负责人说。
超国民待遇有待革新
近年来,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药品占了我国医院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而且利润非常高,外资和合资药品对我国医院利润的贡献率已达到60%~70%,而且在大城市医院市场的地位占尽了优势。
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表示,目前,国外专利到期药在中国依旧享有单独定价权,这使得本土企业与外企竞争的时候,一开始就没了优势。
他认为,要避免这个问题,一要逐步解决以药养医机制,掐断医生通过处方权获利的权力寻租链;二是要逐步取消专利到期的原研药单独定价,逐步改革该类药物与国内同类药物存有较高价差的模式。
“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医生愿意开高价药,且外资药企有较高利润空间,他们就有较多的钱去做所谓的学术推广。这个问题只有国家相关部门才能解决,这方面的改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李磊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