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身份证”难进药房

药品“身份证条形码被誉为“商品身份证”,它在防伪、减少流通环节、推进现代物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外,药品销售已广泛采用条形码;在我国,虽然药品使用条形码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有调查指出,我国药品条形码的使用率不足6成,不但低于国外,也远远低于条形码在食品、日用品领域的应用。为药品贴上“身份证”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条形码有助于减少医疗事故
保障用药安全是医院药房的一项重要职责,完善的药品条形码制度有助于在用药环节上减少医疗事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药品市场的假药比例已超过10%,年销售额超过320亿美元,其中60%在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一些不法厂家和个人不惜造假贩假,假药案屡禁不止,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此外,错误用药在医疗事故中比较常见,1999年美国国家医药学术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因为错误用药大约要付出7000个生命的代价。据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人数占用药总人数的11%~26%,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残致亡,日常急救病例中10%因用药失误引起。
早在2004年2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制定政策,要求药品制造商在药品上使用条形码标签,此后很多药品就开始使用条形码。我国在1989年已成立了物品编码中心,到2004年统计,我国已有70%的医药产品制造企业加入了商品条形码系统,并开始在医药产品上使用商品条形码,但条形码实际使用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厂家注册条码只是为了应付国际市场对条形码的要求,仅在出口产品上使用。
有专家指出,条形码里面含有药品编码,而且这个编码是惟一的,可以用来鉴别药品的真伪。医院安装了条形码系统之后,可以避免80%~90%的错误用药事故。但令一些已在产品上使用条形码的生产厂家感到困惑的是:在国内市场,由于医院药房大多没有相应的配合措施,条形码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生产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至今未能带来应有的效益。
无统一标准影响条形码推广
为何医院药房等销售终端没有相应的配合措施?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没有市场的需要,所以在药品的使用终端未投入相应的条形码扫描软件和硬件。例如,在药店终端,收银员有充足的时间用键盘键入少数几位数字,对店内药品编码进行逐一核对,基本上不会出差错;而在医院终端,有的医院药剂科通过自编药品编码的方式来适应并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商品条形码在标识药品和实现快速、准确、安全上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终端没有投入安装条形码系统,也有来自上游的影响。一位药房管理人员表示,他们早有使用条形码系统的打算,但前提是制药厂家必须使用统一的条形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有的药品生产企业为了管理方便,选择采用自定义的条形码,并粘贴在包装上,而有些药品在单位包装上没有条形码。由此,各家自成体系,在信息流通的环节不能实现共享。目前,我国还没有就药品品名规格等建立一个统一的药品编码,这是造成药品条形码使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造成目前我国药品行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条形码标准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一药多名”的现象,“一药多名”阻碍了药品条形码的实行,特别是处方药品,其条形码使用率不到40%,非处方药品和保健药品的条形码使用率相对较高,约为80%。
推行条形码管理刻不容缓
由于牵涉到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各自的利益,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药品生产者在等候市场“大气候”的形成,医院等药品销售终端却在盼望生产者能首先规范使用条形码。在使用药品条形码这一问题上,上下游之间都认为责任更多的是在对方。面对一项本来可以实现“双赢”的改革,由于当前效益不能立即体现,药品生产商和销售终端陷入了论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僵局。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药品供应体系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药品制造商、批发商、医院等药品销售终端以及药品监管单位组成的复杂系统。条形码的应用使药品在每一个流通环节只有惟一的一个编码,可以实现药品从生产源头最终到消费者终端的监管。因此,有必要强制规定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药品必须在外包装上使用条形码,并遵守国家统一的条形码使用规则。尽管在目前使用药品条形码尚无法规强制性制约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市场实现自我调整并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医院及药剂科管理人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药品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条形码不仅对于堵住假药流入市场作用不小,而且能大量避免医疗事故,推行条形码管理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