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21世纪医学
中医看病:脸上有五种
常喝菊花枸杞茶缓解干
手脚冰冷 敲响健康警
甲流再来袭 上火人群
“五劳七伤” 中医话
秋冬抑郁 伤脏腑生诸
首页 > 养生保健 > 中医
眩晕证重在调肝养肾
中医

 38岁的张先生,一向精力充沛,可自从3年前一次出差回来后未休息又连续工作开始,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一天到晚总觉得头昏脑涨,腰酸背痛,困倦乏力,哈欠不断。甚至有两次在驾车回家的路上,因眩晕及困倦来袭,险些酿成车祸。经检查,张先生患的是代谢综合征。虽经降压、降糖、降脂、降黏等一系列治疗,症状有所改善。但眩晕、腰背酸痛症状仍无明显好转。

  临床见患者体胖,眶周黧黑,舌体胖大、边尖暗红,其上可见瘀斑,苔干厚腻,脉弦细数。诊断为眩晕证(肝郁脾虚,痰瘀互阻,清阳不升,髓海失荣)。施以疏肝理脾,祛痰升清,补肾填精,化瘀通脉法治之。经过3个多月的调治,患者上述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竞争的加剧,工作及学业压力的加大,像张先生这样的眩晕证病人逐年增多。人们在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中,往往所愿不能,所求不得,便会出现心浮气躁,忧思气结,恼怒伤肝的病理机转。肝伤则疏泄失职,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气血不能供奉于上;加之肝郁化火,灼伤阴血,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肝阳风动,上扰于巅,眩晕乃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肝旺则克制脾土,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脉络壅塞,清阳不升,精微失布,脑腑失养,则眩晕愈重。《灵枢·口问》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先生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怒则伤肝,致肝郁化火,煎津成痰,痰随气逆,上窜精髓,阻塞窍络,加之劳逸失度,喜食夜宵,食后懒动,伤脾酿痰,壅塞络道,清阳不升,脑俯失荣,则眩晕乃发。

  值得注意的是,肾在眩晕的发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灵枢·海论》就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精旺则神全。“腰为肾之府”。只有肾气旺盛,精髓充沛,肾才能蒸腾化气,将精微物质布散于周身,特别是脑,人才能神清气爽,耳聪目明,身强体壮。反之,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久之,必损伤肾气,耗伤肾精,致精气亏耗,髓海不充,发为眩晕。

  综上可见,眩晕与肝、肾关系密切,且肝肾两脏尚存有相互滋生,相互濡养,相互转化,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即所谓“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因此,治疗眩晕重在调肝养肾。调肝,则要根据证情的具体情况,施以疏肝、清肝、平肝、柔肝、养肝、镇肝等法。还要结合其他兼证作出相应治则。张先生除眩晕外,尚有困倦乏力、体胖、舌体胖大、边尖暗红、舌上瘀斑、苔浊厚腻而干等脾虚,痰瘀化热伤阴,脉络壅塞,清阳不升等情况,就要在疏肝的同时,施以健脾祛痰、升清降浊、化瘀通脉、养阴清热等法。养肾,则重在补肾填精、养阴益髓,恢复肾之气化功能,使精全、髓充,气血调和,脉络通畅,则病愈矣。

2008年9月23日 10:17:00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八类疾病 中医治疗显优势
  慢性心功不全 试试中医食疗
  特色中医养治早期慢性肾衰
  中医治肿瘤 调动抗癌机能
  中西医结合 治疗硬皮病
  中医 药枕药膳治疗失眠
  中西医联合 打造出好脸色
  中医解释春季养生之道
  膝盖上有个祛斑穴 你知道吗?
  垂钓养生 减轻疲劳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姓 名:    匿名发表
内 容:
  

声明:
1.评论发言为读者个人观点,不代表365健康在线。
2.本频道内容仅供资讯参考,不能代替医生的建议,更不宜仅凭自我理解程度作为自行诊断或治疗的依据。如果您怀疑自己存在健康问题,请尽快到医院就医治疗。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络导航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 365健康在线 维护运营:中国名企在线 鲁ICP备06001482号
联系电话:+86-532-81117777 传真:+86-532-81117777转878 E-mail:service@china-aaa.net
Copyright © 20062011 365jiank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