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使心理不健康及心理异常人数在近年激增。一个人的心理有问题,跟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及早认识及改善性格,对提升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等有正面帮助。
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都与性格上的缺陷有密切联系,精神病学者把容易诱发精神病的性格称为易感性素质,就是说,有这种性格的人倘若再遇到精神与环境方面的不良刺激,一部分人很容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如:性格孤僻、懦弱、害羞、不合群、敏感、多疑、生活懒散、不讲卫生、对人冷淡、不好社交、兴趣与爱好少和不善于适应环境的人,易得精神分裂症。
热情、活泼、好动、好社交,但是情绪忽冷忽热、清高、自负的人,易得情感性精神病。
性格胆怯、自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的人,易得神经衰弱;
为人处事全凭感情、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意成为大家的注意中心,喜欢受别人的赞扬和重视,好幻想,想象力丰富的人,易发生癔病。
做事瞻前顾后,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生活规律严谨,清规戒律很多。为人一本正经,不开玩笑,难以接触。办什么事情总是担心时多而放心时少的人,易得强迫症。
心胸狭窄,爱生闷气,沉默寡言,顾虑重重,焦虑紧张,胆小怕事、踌躇不决的人,易发生更年期精神病。
以上这些有性格缺陷的人,在未发展成精神疾病以前,大脑功能都是正常的,也能照常从事工作和进行社会生活,其数量也是极少数的,不必草木皆兵、自寻烦恼,或去对号入座。即使有这种不良性格,仍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改善。如:
1.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的价值观、核心信念,以及本身性格的特点、优缺点,从而肯定自己。发挥优点,加以磨练,散发潜能。
2.接纳缺点
别对自己的缺点过于介怀,最重要的是分清哪些是不能接受,哪些可接受的,作出判断。
3.反省过去
尤其面对某些困难时,会感到非常害怕、担心,细心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勇于尝试
即使面对失败,仍勇于尝试,作出改善。
5.接受意见
听取好友勉励、忠告,不要过于自我,处处拒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