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平房搬进敞亮的门诊楼、病房楼,后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再不断加速奥运定点医院的国际标准建设,作为青岛市属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市立医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实现着跨越式发展。市立医院(集团)总院长李杨接受专访时,讲述了践行科学发展观,为该院国际化发展带来的不竭动力。
1978年:诊断病情全靠听诊器
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岛市市立医院,医疗空间狭小,医疗技术、诊疗设备和医院管理相对于现在都非常落后,虽然在当年的青岛市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医院,但医院却连栋像样的门诊、病房楼都没有。市立医院(集团)总院长李杨告诉记者,“当时,医院占地面积仅为2.56万平方米,大多是低矮的平房,仅在胶州路上有一栋三层楼房。这个三层小楼担负的职责很多:门诊、急诊、病房全都聚集于此。当时医院每天的门诊量是300来人次,但已经明显感觉到拥挤。”根据市立医院院志,1978年市立医院的开放医疗床位350张,在职职工519人,年门诊量34万余人次,年收入仅有120万元。
当时医院比较大型的仪器有日产心电向量诊断仪、日产血液透析机、上海Ⅱ、Ⅲ型体外循环机等,“虽然现在看来这些仪器算不了什么,但在当年已经是青岛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了。”李杨感慨地说。“那时医生最常用的‘行头’是听诊器,诊断病情主要靠个人技术和经验。当年,我们医院在体外循环下首次为一名患法乐氏三联症少女成功进行了心内直视手术,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手术,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放在现在,这只是医院的常规手术之一。”
勇立潮头,创新成就大型医疗集团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规划,主体12层的新病房大楼竣工启用。李杨回忆,“大楼落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经市政府多方协调,一架直升飞机平稳降落在市立医院病房大楼楼顶直升机降落平台,完成了青岛市第一次海上救援医疗机构楼顶降落演练。”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栋高楼不仅成了市立医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了当时胶州路、热河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市立医院的住院床位由350张扩至600张,城市中心医院的地位一下子凸现出来。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医疗体制改革,倡导把医院由政府主导转而推向市场,用市场经济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市立医院按照城市卫生区域规划要求,对周边医疗机构进行了整合、改编,先后兼并、合并市建材医院、市建工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市北九水疗养院、市东部医院、市人民医院等8个单位,组建起东、西、北院区,今天大型医疗集团初显格局。
当时,全国有3家医疗单位的改革备受关注。一个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以兼并合并为主的集团化模式;一个是南京鼓楼医院的“鼓楼”模式,即中心医院与周边专科医院形成联合体、实行资源共享;另一个是上海瑞金医院的“瑞金”模式,即对周边的企业医院和区医院等挂靠、托管,户口不变、统一经营。
市立医院的改革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召开医疗改革现场会,并亲临市立医院实地考察。李杨回忆说,“当时,李岚清副总理参观了我们的病房楼和医疗救护工作,对市立医院的急救绿色通道、扶贫病房和集团化运作模式赞赏有加。”
奥运年,为定点医院带来“标准化”革命
2008年9月17日晚,当全世界人通过卫星转播共庆北京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的时候,市立医院总院长李杨和他的同事们也为圆满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医疗保障任务,长长舒了一口气。
李杨至今清晰地记得,2007年4月29日他作为市立医院代表,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定点医院签约仪式的情景。他说,“承担这次国际盛会医疗保障任务,带给市立医院最主要的就是‘标准化’。”记者了解到,为确保奥运医疗保障万无一失,市立医院专门制定了赛事医疗保障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开辟奥帆赛专用通道,设置专用诊疗区域,组建专用医疗团队,开辟专用窗口,设计专门的服务流程、专用服务标志、专用医疗文书,推行专项服务模式和专门的药品管理制度,这七个“专”在保障参赛人员在短时间内得到最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有力地保证了市民就诊的医疗质量。
8月7日,一位意大利代表队成员运动时突发心梗,心跳、呼吸相继停止。“从病人进入医院急诊部,我们仅用了不到3小时,经4次电击除颤,迅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创造了心源性猝死抢救奇迹。”李杨自豪地说。意大利队医对医院所有治疗方案没有任何异议,翘起拇指说,“即使在国外也不一定能拿出这样完美高效的应急救治方案。”康复后的病人对院方更是感激不尽,“现在我的意大利生命已经结束,我的中国生命诞生了。”这次“生死考验”,让国外医学专家对市立医院刮目相看。
凭借这套完美的医疗救治方案,市立医院在奥帆赛、残奥帆赛期间,除了成功完成对意大利代表团成员的救治,还创造了另外19例“起死回生”的病例。7月27日至9月17日奥帆赛、残奥帆赛期间,市立医院门、急诊共接诊持证注册人员310人次,其中中国266人次,外籍人员44人次,在就诊的运动员中,2人获得奥运会冠军、1人获得亚军。
科学发展,让医院加快国际化步伐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在频繁的国际交流中大踏步前行,而作为这座城市最大的综合性医院的领头人,李杨和医院的其他领头人们则要为这所城市的招商引资、合作发展,创造最好的外部医疗环境,他们把奥运会的医疗保障任务当作了一个机遇,一个迈向国际化的起跑器和加速器。
李杨认为,国际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部门的协作完善,包括严谨的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硬件设施、发达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等。
医院管理的国际化。 国际化发展,要依赖国际化的标准和管理,2004年医院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以此为框架逐步建立了国内少有的职能科室目标责任管理。为临床科室设置搭建发展平台,是市立医院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亮点,医院以疾病的诊治和病人的康复为出发点,尝试着将心内科和心外科合并,成立了现在的心脏中心。后来,这种合作方式又被推广到神经疾病;再后来,骨科和运动医学也实现了完美结合。新的管理模式为原本互不相干的医疗科室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真正受益的恰恰是来院就医的患者,他们可以在这片“生命的绿洲”上,安享属于自己的那份健康。
李杨说,“我们要打破的,还有几千年一成不变流传下来病人‘求医’的理念。”在这所新的现代化的医院里,管理者的桌面上有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病人对医生的评价”成了医院对他们奖惩的依据,半个月内病人回访率达到100%。
人才管理国际化。 一所医院和一个科室的发展,离不开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市立医院将医院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了成长中的中青年骨干,该院将在“十一五”的五年时间内派出100名中青年骨干到国外深造,到目前,已经有50多位医生到国外进行了为期3个月至1年的培训。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精英把国外同行的精神状态和先进技术,一同带到临床实践中,为家乡百姓带来福音。
支持系统国际化。计算机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缩短了国际医疗的时间和距离,市立医院强大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系统,把更多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医生。在门诊,记者看到病人在导诊人员的引导下,安闲有序地坐在诊室外宽敞整洁的候诊区,一边欣赏电视节目,一边等待叫号进入就诊;而诊室里的信息系统,则可以随时调用患者资料和就诊进度,病人再也不用上下奔波。医院内部会议,甚至几个院区之间的会议,都实现了视频,省去了医生们路上往返奔波的时间。
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总院长李杨欣喜地说:“基于医院近百年的历史积淀,以及医院最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医院的床位编制数和实际开放数已达到2000张,固定资产达到10亿元。在未来五年,医院将进一步改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断引入高层次的技术骨干,打造高水平的精品学科优势,将实行临床、医技科室综合目标管理,建立全面的学科带头人绩效评估体系,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到“十一五”末,医院省、市重点学科、特色专科总数达23~27个。”
昔日创业的艰辛已成过去,这辆飞驰的列车已经开进国际化发展的高速路,必将成为整个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医疗国际化的列车头。
供稿:青岛市立医院宣传部 伊丽明
2009年2月26